發布時間:2021-06-04|來源:市國資委|專欄:典型案例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國資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決策部署,迅速行動、精心組織,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即日起,“哈爾濱國資”微信公眾號將定期擇優推送各出資企業集團“我為群眾辦實事”典型案例,旨在市國資系統進一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交流經驗做法,展示工作成效,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為使“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擲地有聲,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物業集團黨委積極號召所屬各黨支部,協調各方資源,并激勵基層黨員干部要沖鋒在前、勇挑重擔,通過物業社區黨建工作聯建共建,走好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背景起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目標,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區與物業同是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推進社區治理與物業服務深度融合,凝聚各方優勢資源,能夠更好地構建優勢互補、雙向促進、共同提高的基層黨建格局,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和高質量發展。為此,物業集團黨委將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作為物業企業拓展方向的大事來抓,注重將社會治理工作與平安小區、文明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等中心工作相結合,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各項工作進行系統部署,推動各所屬企業積極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組織所屬支部與社區黨組織開展黨建聯建共建,不斷提高黨員為群眾服務的意識,為業主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園,用服務群眾成效檢驗黨建工作質效。
主要做法
1.組織共建,繪制服務“同心圓”。物業集團黨委以打造紅色物業品牌為牽動,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社區黨委、居委會,駐區單位和共駐共建單位及物業公司的幫助指導下,以小區為單位選舉產生業委會,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逐步進入業委會成員,作為業主對物業實行自治管理的群眾性組織。在小區物業公司中通過單建、聯建、下派黨建指導員等方式,建立各式各樣的功能型、趣緣性黨小組,使大家參加積極向上的業余活動,尋找共同愛好、發揮所長,更好地團結在一起,團結在社區黨委、紅色物業黨支部的周圍。形成了由街道黨工委統一領導,社區黨委為核心,房管、物業、業委會和黨員群眾共同參與治理的工作合力和良好互動氛圍。
2.服務共抓,形成合力“解民憂”。通過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等服務資源整合,橫向協作,理順管理機制,協調、解決所轄小區服務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從源頭上化解矛盾,集中力量做好物業服務工作,以更大力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共同為居民搭建好服務平臺。不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小區物業管理措施,聽取小區業主委員會意見及建議,為轄區居民排憂解難。有效對接和解決焦點問題,協調解決了困擾各老舊小區多年的排污不暢、路面整修、房屋修繕、路燈更換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難點問題,受到了居民群眾的廣泛好評。共開展環境整治活動20余次,義務維修老化設備4處,清運垃圾5處,綠化補種綠植1次,排查并消除安全隱患1處。通過“融合共治”的模式,一改小區舊貌,讓這些小區華麗變身,煥發出新的活力與文明氣息,營造更加干凈整潔的宜居環境。
3.社會共治,創造和諧“大家園”。以建黨100周年為契機,積極開展黨建引領物業服務新模式,開啟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小區物業、業主代表“四位一體”共建新模式,創建“自治、德治、法治、共治”社區治理新模式,即:社區事務自治,社區文明德治,社區秩序法治,社區環境共治。社區黨員干部、物業、業委會、黨員志愿者等納入居民議事會共治主體,共同協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加強物業培訓,提升物業公司員工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為民服務水平;幫扶弱勢群體,強化關心關愛,累計在基層黨支部建立13支黨員志愿服務隊,把給低保戶解困、給孤寡老人溫暖、給殘疾人支撐納入到為民服務中,每逢年節與社區共同開展對轄區內弱勢群體的走訪慰問活動,向社會、向居民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成效反響
1.物業與社區黨建工作聯建共建搭建了擴大黨組織工作覆蓋面的有效載體。開展社區物業管理黨建聯建,目的是搭建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社會、服務居民的有效平臺。物業集團利用社區物業管理黨建聯建這個載體,整合了社區黨組織、行政組織、自治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優勢和資源,共同參與社區建設、推進社區發展、解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既在造福社區群眾中擴大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構建起區域化黨建新格局,又在豐富社區黨建工作內涵中夯實了黨的工作基礎、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2.物業與社區黨建工作聯建共建提供了創新社會管理的有力抓手。通過物業管理黨建聯建讓物業負責人積極參與到黨建聯建工作中,自覺地接受社區黨支部的指導和協調,主動向社區黨支部匯報工作,同時,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和社區中的黨員也積極投身物業服務,拓寬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解決了物業服務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形成管理合力,是創新社會管理與增強社區黨組織凝聚力、影響力的有益探索。